使徒行傳 |
(转簡) 著者:使徒行傳是路加接續他以前福音書的記載,記錄基督的事蹟。他在『前書』是論到耶穌『開頭一切所行所教訓的』;在使徒行傳是耶穌藉着所差下來的聖靈繼續他以前所作的。 時期:使徒行傳是以保羅初到羅馬傳道的事作為結束,那是主後六十五年。看來此書是著於該時或於該時相近‧ 題旨:本書記載主耶穌的升天和他再來的應許,聖靈於五句節降臨,彼得用鑰匙開啟了天國之門(就是承認主名的範圍,如太十三章所講的)。向猶太人是在五句節時,向外邦人是在哥尼流的家中;基督教會的開始,保羅的悔改和工作。書的全景滿了聖靈,就如聖子來到,高擧聖父,表顯聖父是福音書的重要事實。照樣,聖靈來到,高擧聖子,表顯聖子是使徒行傳的重要事實。 使徒行傳分為兩大段:第一段是第一章一節至第九章四十三節,彼得是特顯的人物,工作是向猶太人,中心是在耶路撒冷。那些與耶和華立約的百姓,犯了罪,棄絕耶穌基督。因此那時所傳的,一直講到這一點,所要的就是悔改(意即『心意改變』)。至於舊約中關於大衛國度的應許顯然的失敗了,藉着應許在基督回來時要建立這國,這是必須解明的(徒二:25至31;徒十五:14至16)。對以色列人的這段工作,正應驗了路十九:12至14的話。在使徒受逼迫,以及最後司提反殉道的事上,看出猶太人打發使者隨後去說『我們不願意這個人作我們的王』。第二段是第十章一節至第二十八章三十一節,保羅是特顯的人物,新的中心是安提阿,工作大半是向外邦人。他們『在所應許的諸約上是局外人』(弗二:12),但『信主耶穌基督』就可以得救。第十一章,十二章,十五章是本段中過渡的三章書,在道理方面終於確定了律法與恩典的分別。加拉太書當與此段同讀。使徒行傳所記載的事蹟,包括三十二年的時期。 (1)『他們聚集的時候,問那穌說,主阿,你要復興以色列國就在這時候麼?』(徒一:6)。復活的主有四十天之久向使徒們『講說神國的事』,無疑的,他是照着平常的規矩(路二十四:27,32,44,45)本着聖經向他們講解。有一點他沒有提到,就是何時他要復興以色列國;因此,使徒們問他。他的回答還是與以前相同;時間乃是屬於神的秘密(太二十四:36,42,44;太二十五:13;比較帖前五:1)。 (2)『加利利人哪,你們為什麼站着望天呢?這離開你們被接升天的耶穌,你們見他怎樣往天上去,他還要怎樣來』(徒一:11)。兩次降臨。概論:(一)舊約中預先見到彌賽亞降臨是有兩方面的━被棄絕,受苦難(例如賽五十三章),並有屬地的大榮耀,大權能(例如賽十一章;耶二十三章;結三十七章)。這兩方面的預言常是混在一章書裏(例如詩篇第二篇)。先知自己對此似乎衝突的地方,也發生了混亂(彼前一:10,11)。但藉着一部分的應驗得了解決。在當時彌賽亞是照着以賽亞所記藉着重女而生,顯在人間,作傳道之工,宣傳預言中『近了』的國度(太四:17註),以後王和國度被棄絕。(二)因此,被棄的王宣佈他臨近的被釘死,復活,升天,再來的事(太十二:38至40;太十六:1至4,27;太十二:35至46;太十七:20至36;太十八:31至34;太十九:12至27;太二十四章及二十五章)。(三)他預言在他離去與回來之間事蹟進行的程序(太十三:1至50;太十六:18;太二十四:4至26)。(四)基督應許他要回來,這件事成了使徒行傳,書信,啟示錄一個特顯的題旨。再將新約關於耶穌再來的教訓合在一起,所得的概論如下:(一)基督再來是件事實,不是一種演進,是他自己親身要來,也是有形可見的(太二十三:39;太二十四:30;太二十五:31;可十四:62;路十七:24;約十四:3;徒一:11;腓三:20至21;帖前四:14,17)。(二)他來關係三方面:對教會,對以色列國,對世界列國。(甲)對於教會。主要降臨到空中,使睡了的聖徒復活,活着的聖徒改變,這是信徒極大的盼望。(太二十四:36,44,48至51;太二十五:13;林前十五:51至52;腓三:20;帖前一:10及四:14至17;提前六:14;多二:13;啟二十二:20)。(乙)對以色列人━聖經曾預言要藉着主的再來成就那些尚未應驗的預言,就是召集他們回國,悔改,在大衛的約下建立平安權能的國度(徒十五:14至17與亞十四:1至9同看)。看『國度(舊約)』(撒下七:8至17;亞十三:8註;路一:31至33;林前十五:24註)。(丙)對於外邦列國。基督再來曾預言要毀滅這現在屬乎政治的世界組織(但二:34,35;啟十九:11註)。太二十五章三十一節至四十六節的審判之後,就緊接着整個外邦世界悔改並得享受國度(千禧年)的福樂(賽二:2至4;賽十一:10;賽六十:3;亞八:3,20,23;亞十四:16至21)。 (3) 『他們就都被聖靈充滿,按着聖靈所賜的口才,說起列國的話來』(徒二:4)。新約聖靈的概論(看瑪二:15註)。(一)聖靈顯出他是有位格的。這件事曾明明宣佈過(例如約十四:16,17,26;約十五:26;約十六:7至15;太二十八:19),且每次都是這樣暗示的。(二)關於聖靈的啟示是逐漸進步的:(甲)在舊約(看瑪二:15註)他願降在誰身上,就降在誰身上,顯然不問他們本身的光景如何。(乙)當基督在世生活時,他教訓他的門徒(路十一:13)向父祈求就可以得着聖靈。(丙)當他工作的末了;他應許要向父祈求,使保惠師可來與他們同住,以後他的祈禱得着答應(約十四:16至17)。(丁)在他復活的晚上,他在樓上向門徒顯現,並向他們吹一口氣說『你們受聖靈』(約二十:22),但告訴他們等候,直等聖靈降在他們身上,他們才開始工作(路二十四:49;徒一:8)。(戊)在五旬節那天,聖靈降在所有的信徒身上(徒二:1至4)。(己)在五旬節後,福音只傳給猶太人時,聖靈要藉着按手才分給信的人(徒八:17;徒九:17等等)。(庚)當彼得向外邦人開了天國的門時(徒十章),聖靈就毫不等待,也沒有別的條件,只要相信,就賜給那些信的人(徒十:44;徒十一:15至18)。這在整個的教會時代,是件永不改變的事實。每一位信徒是從聖靈生的(約三:3,6;約壹五:1),望靈住在信徒裏面,是要使他的身體成為神的殿(林前六:19;羅八:9至15;約壹二:27;加四:6),並且藉着聖靈受浸(林前十二:12,13;約壹二:20,27),這樣受了神的印記(弗一:13;弗四:30)。(三)新約所有的信徒都有聖靈那是真的,但與聖靈充滿有別。聖靈充滿是信徒的權利和本分(徒二:4;四:29至31;九:16,十三:52,弗一:13至14;弗五:18)『一次受浸,多次充滿』。(四)聖靈對基督的開係:在他的成胎上(太一:18至20;路一:35),在受洗上(太二:16;可一:10;路三:22;約一:32,33),在生活和工作上(路四:1,14),在復活上(羅八:11),並在他本時代的見證上(約十五:26;約十六:8至11,13,14)。(五)聖靈組成教會(太十六:18;來十二:23註)是將所有的信徒受浸成了基督的身體(林前十二:12,13),將他工作的恩賜分與每個身上的肢體(林前十二:7至11,27,30),在工作上領導他們(路二:27;路四:1:徒十六:6,7),並且他自己就是那工作的能力(徒一:8;徒二:4;林前二:4)。(六)聖靈住左一組信徒裏面,使這些信徒組成一個地方教會。按團體說,這樣使他們成為聖靈的殿(林前三:16,17)。(七)基督明示聖靈對信徒個人有三層關係:這關係可用六個字包括之,即『同在』,『裏面』,『身上』(約十四:17;路二十四:49;徒一:8)。『同在』表示心靈接近神,自覺有罪(約十六:9),以基督為信心的對象(約十六:14),賜與信心(弗二:8),並得重生(約三:3至16)。『裏面』形容聖靈在信徒身體裏面(林前六:19),使他勝過肉體(羅八:2至4),建立基督徒的品性(加五:22至23)幫助信徒的蝡弱(羅八:26),啟發禱告(弗六:18),進到神前(弗二:18),證實信徒兒子的地位(加四:6),藉主道潔淨自己,使之成聖(弗五:26;帖後二:13;彼前一:2),安慰信徒,為信徒代禱(徒九:31;羅八:26),並顯示基督(約十六:14)。『身上』就是聖靈對信徒外面的活動,賜以作工的恩賜,將自己的能力穿在信徒身上,引導他作工。將他連於基督的活身體━教會━上(林前十二:12,13)。『身上』的關係是使徒行傳中特顯的。這開係也是用六個字來表示:『受洗』,『身上』,『充滿』。第一說明這關係如何起頭。第二是說明這關係的性質,就是望靈抓住信徒來用他。第三就是使那關係更新,並繼續這關係。(八)非信徒所犯之反對聖靈的罪,就是褻瀆(太十二:31),抗拒(徒七:51),褻慢(來十:29直譯為侮蔑)。信徒所犯反對聖靈的罪,因着容留罪惡在心中和生活上,使他擔憂(弗四:30,31)。因為不順從,銷滅他的感動(帖前五:19)。對於聖靈正當的態度,在生活和工作上順從他的指導,並時常願意將任何使他擔憂或攔阻他能力的事物『除掉』(弗四:31)。(九)聖靈的表號是:(甲)膏油(約三:34;來一:9),(乙)水(約七:38,39),(丙)風(徒二:2;約三:8),(丁)火(徒二:3),(戊)鴿子(太三:16),(己)印(弗一:13;弗四:30),(庚)憑據和質(弗一:14)。 (4)『彼得和十一個使徒站起高聲說,猶太人和一切住在耶路撒冷的人哪,這件事你們當知道,也當側耳聽我的話』(徒二:14)。彼得在五旬節這篇講道的題旨,已在第三十六章說出。他說耶穌就是彌賽亞,沒有甚麼信息比這信息更不受猶太人歡迎的,因為他們棄絕了他,將他釘在十字架上。因此彼得未宣佈他的題旨,直到他概括了猶太人所能反對的每一點之後。猶太人的難處就是對先知屢次清楚的應許要召回以色列人,並在他們的本處藉着立約的王建立他們,現在顯然的失效了(例如賽十一:10,12;耶二十三:5至8;結三十七:21至28)。首先是羅馬教的人講,以後是改正教的解經家,不加解釋,而說這些應許和這約都要應驗在教會身上,這就是所說按『靈』意來解釋聖經的。彼得指明(二十五節至三十二節)從詩十六篇看出大衛自己明白死而復活的基督要應驗這約,坐在他的位上(路一:32,33)。雅各也恰恰的(徒十五:14至17)遇見同樣的難題。看『國度』(舊約)亞十二:8;(新約)路一:33;林前十五:24。 (5)『神說,在末後的日子,我要將我的靈澆灌凡有血氣的,你們的兒女要說預言,你們的少年要見異象,老年人要作異夢』(徒二:17)。我們必須分別預言中關於以色列人之『末後的日子』並教會之『末後的日子』(提前四:1至3;提後三:1至8;來一:1,2;彼前一:4,5;彼後三:1至9;約壹二:18,19;猶17至19)。同時也必須分清『末後的日子』(多數)與末日(單數)這兩種說法;後者是指復活並末後的審判(約六:39,40,44,54;約十一24;約十二:48)。關於教會之『末後的日子』是自基督降世始(來一:1,2),特別指着本時代末了的衰微和背道說的(提後三:1;提後四:4)。關於以色列人『末後的日子』是以色列人被高擧,蒙祝福的日子。這與國度時代是同一意義的(賽二:2至4,彌四:1至7)。他們稱為『末後』並不是對本時代而言,乃是按以色列人整個的歷史而言。 (6)『所以你們應當悔改歸正,使你們的罪得以塗抹,這樣,那安舒的日子就必從主面前來到』(徒三:19)。『安舒的日子』乃是一段時期,就是指着彌賽亞顯現於他的國裏,神的子民得享安息,心靈愉快的日子,梅耳(H.A.W.Meyer)。 (7)『主也必差遣所預定給你們的基督耶穌降臨』(徒三:20)。此處的請求是向猶太全國國民而發,不像彼得第一次講道是向個人而言(徒二:38,39)。那些覺得扎心的人,被勸勉要救自己脫離這彎曲悖謬的世代;但此處是向全國的國民而言,應許是全國悔改,全國得救,並說他要『差遣基督耶穌降臨』,使先知所預言的那日子得以來到(看徒二:14註)。可惜官長的答覆乃是將使徒門囚禁起來,並禁止他們講道,這樣就應驗了路十九:14的話。 (8)『天必留他,等到萬物復興的時候,就是神從創世以來藉着聖先知的口所說的』(徒三:21)。『復興』二字希臘文是阿泡卡塔賽阿斯(APOKATASTASEOS),只發現於此處及使徒行傳第一章六節。這字的意思藉着下面的話確定了:『就是神……藉着聖先知所說的』。眾先知曾說到以色列人要復興,歸回本土(看『以色列』創十二:2,3;羅十一:26,再看『巴勒司坦的約』。申三十:1至9註);並說在大衛的子孫治理之下,復興神權政治(看『大衛的約』,撒下七:8至17註;『國度』,創一:26至28;亞十二:8註)。在先知書中以及別處,都尋不到死了的惡人尚能悔改復興的預言。比較啟二十:11至15。 (9)『約瑟就打發弟兄請父親雅各和全家七十五個人都來』(徒七:14)。比較創四十六:26註。這兩處不是真有衝突。『雅各家』是七十人,但『全家』包括雅各兒子們的妻子在內。 (10)『這人曾在曠野會中和西乃山上與對他說話的天使同在;又與我們的祖宗同在;並且領受活潑的聖言傅給我們』(徒七:38)。以色列人在迦南地從未叫作教會。在曠野中以色列人是一個真的教會(希臘文艾克克里西亞(Ecclesia)召出來的聚會),但與新約的教會完全不同(太十六:18註)。 (11)『同行的人站住那裏,說不出話來;聽見聲音,卻看不見人』(徒九:7)。比較徒二十二:9;徒二十六:14。有人想這些地方是有衝突的。這三處記載應當合看:同行的人只聽見一種響的『聲音』希臘文馮(Phone),卻沒有聽出這『聲音』是甚麼字,『掃羅,掃羅』等等。 (12)『就在各會堂裏宣傳耶穌,說他是神的兒子』(徒九:20)。比較徒二:36。彼得講到耶穌的神性━『你們釘在十字架上的這位耶穌,神已經立他為主為基督了』━特別指出他彌賽亞崇高的職分。保羅在他見了榮耀的異象之後,他就注重到他的神性。彼得指摘猶太人將大衛的子孫釘在十字架上(徒二:25至30),保羅指摘他們將榮耀的主釘在十字架上(林前二:8)。要點不是基督是神的兒子,這個真理以賽亞早已明白說過了(賽七:14;賽九:6,7)乃是那釘十字架的拿撒勒人耶穌就是基督,因此他就是神的兒子。 (13)『但掃羅越法有能力駁倒住大馬色的猶太人,證明耶穌是基督』(徒九:22)。看第二十二節至二十五節大概是保羅從亞伯拉罕回到大馬色以後的工作(加一:17)。二十三節的『好些日子』可以代表加一:18的『三年』。這是插在保羅回到大馬色與他見彼得之間的。 (14)『掃羅到了耶路撒冷,想與門徒結交,他們卻都怕他,不信他是門徒』(徒九:26)。使徒行傳記載保羅悔改之後四次到耶路撒冷:(一)徒九:23至31。看來這好像是與加一:18至19同為一事。二十七節的『使徒』乃是彼得和主的兄弟雅各。(二)徒十一:30,在發生徒十二:1至24之事時,保羅尚在耶路撒冷(看二十五節)。(三)徒十五:1至30;加二:2至10。(四)徒二十一:17至徒二十三:35。 (15)『彼得還說話的時候,聖靈降在一切聽道的人身上』(徒十:44)。第四十四節是聖經的一個轉捩點。在這以前福音只傳給猶太人,聖靈賜給相信的猶太人是藉着使徒作為中間人。現在達到了本時代之正常次序;聖靈賜下來,除了簡單的相信耶穌基督以外,再不耽延,也無須乎中間人或別的條件。比較徒二章四節註;林前六章十九節。 (16)『他們住了聲,雅各就說,諸位弟兄請聽我的話』(徒十五:13)。按時代說,就是新約中最重要的一段聖經。這裏說出神對本時代的目的,也說出下一代之起頭的事。(一)從外邦人中選出人來,歸於自己的名下,這是本時代或教會時人特別的工作。教會是艾克克里西亞(Ecclesia)━召出來的人共同聚會』。從五旬節後,這個確實有了進步。福音從未在任何地方叫所有的人悔改,但在每個地方總要選召一些人。(二)『此後(即選召出人以後),我要回來』,是雅各引自阿摩司書第九章十一節,十二節的話。在以後的數節阿摩司形容以色列人最後被召回,其他的先知均以這被召回的事與應強大衛的約相連(例如賽十一:1,10至12;耶二十三:5至8)。(三)『重新修造大衛倒塌的帳幕』就是重建大衛在以色列的政權(撒下七:8至17;路一:31至33)。(四)『叫餘剩的人(以色列人)』,(比較亞十二:7,8;十三:1,2),(五)『以及所有的外邦人,都尋求主』。(比較彌四:2;亞八:21,22)。這也是羅馬書第十一章二十四節至二十七節的次序。 (17)『所以據我的意見,不可難為那些歸向神的外邦人』(徒十五:19)。這次議案的範圍,遠超過割禮的問題。所有律法對外邦信徒的閣係,都曾提出(五節),在這次議案中,都宣佈取消了(十九節,二十四節)。這議案可用羅六:14的話說:『你們不在律法之下,乃在恩典之下』。外邦信徒因顯出禮貌之故,禁戒那些叫虔誠的猶太人討厭的事(二十節,二十一節,二十八節,二十九節。比較羅十四:12至17;林前八:1至13)。 (18) 『保羅既看見異象,我們隨即想往馬其頓去,以為神召我傳福音給那裏的人聽』(徒十六:10)。此處將前數節之『他們』改為『我們』,指明著書的路加在特羅亞已加入保羅之同體矣。 (19)『我們既是神所生的,就不當以為神的神性,像人用手藝,心思所雕刻之金銀石』(徒十七:29)。『所生的』希臘文基那司(Genos)意即種族,這是指神創造的工作而言。神造了人(意即人類,亞當的種族)是按着自己的樣式造的(創一:26,27),保羅就藉此責備這種思想,以為『神的神性,……像金銀石』等等。此處未用『父』字,這段聖經也沒有任何爭論及父或子的關係,這關係是根據於信心和重生。比較約一:12至13;加三:26;加四:1至7;約壹五:1。 (20)『世人蒙昧無知的時候,神不監察,如今卻吩咐各處的人都要悔改』(徒十七:30)。『悔改』二字是譯自希臘文買炭傲崖(Metanoia-Metanoeo)意即『另有一個心意』,『改變心意』,並且用在新約中,表示對罪,對神,對自己改變了心意。這樣的改變心意,特別是在基督徒犯罪的事上,可以看出,先是憂愁(林後七:8至11,但為罪憂愁,雖能『生出』懊悔來,但並不是悔改。太二十一:28至29的兒子乃是表示真的悔改。得救的信心(來十一:39註)含有心意改變在內,這就叫作悔改。 (21)『問他們說,你們信的時候,受了聖靈沒有?他們回答說,沒有,也未曾聽見有聖靈賜下來』(徒十九:2)。保羅顯然的覺得,這一般稱為門徒的人,毫無屬靈的氣象和能力。他們的回答說出他們的事實來。他們是猶太教之改良者,是施洗約翰的門徒,乃是向前盼望一位要來的王,不是基督徒,向後看到一個完成的救贖。看羅八:9;林前六:19;弗一:13,又多三:4至6)。 (22)『現在我往耶路撒冷去,心甚迫切(原文為靈被捆綁),不知道在那裏要遇見甚麼事』(徒二十:22)。比較徒二十一:4。在徒二十:22是指保羅自己的靈(帖前五:23註)。在徒二十一:4乃是聖靈。保羅往耶路撒冷去的動機,大概是因為他深愛猶太人之故(羅九:1至5),他盼望外邦教會幫助窮聖徒的損款,可以藉着他送到耶路撒冷(羅十五:25至28),藉此可以開啟被律法捆綁之猶太信徒的心,來接受『神恩惠的福音』(徒二:24)。 (23)『保羅在自己所租的屋裏,足足住了兩年,凡來見他的,他全都接待』(徒二十八:30)。從主後六十二年到主後六十六年,保羅在羅馬是一次坐監或兩次坐監,曾發生了不少的辯論。從革利免(Clement)到由西比烏(Euslbius)的傳言,都贊成兩次坐監的說法。其中有一年的自由。愛德芒(W.J.Erdman)指出提後四:20,特羅非摩病了,被留在米利都,不能發生在保羅末次到耶路撒冷的途中。因為那時特羅非摩並未留在米利都(徒二十:4;徒二十一:19),也不在保羅往羅馬去見該撒的途中,因為那時他並沒有到米利都,要叫這件事有發生的可能,只有在他第一次坐監之後,曾被釋放,這其間又插上了一些工作和旅行。 -完- |
↑
請點擊圖片-轉其他網頁 |